连线嘉宾:福建省福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张时贵
连线记者:本报记者李娜
新闻背景:2019年以来,福建省福州市检察机关将“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工作作为两级检察院“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护稳定、促发展、强监督、树公信”重要载体,不断创新深化,通过办好“小信件”促进社会“大治理”。全年共受理信访件4788件次,同比上升14.9%,群众来信程序性回复率100%,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100%;重复信访1539件次,同比下降35.4%。
记者:办理好群众来信是“护稳定”的先导工程,福州市检察院是如何做好办信这一基础重要性工作的?
张时贵:我们以“事要解决”为目标,在全市检察机关设立15个办案组,对群众通过信、访、网、电等渠道反映的诉求统一分流处理。强化办案责任,业务部门检察官对555件来信进行实质审查,院领导对128件重大、疑难复杂信访件约访或带案下访。制定实施群众来信来访办理工作细则,明确接收和程序回复、办理和实体答复、交办函转督办等工作规定。为提高办信效率,探索建立重大信访件案件化办理模式,对纳入案件化办理的信件,建立从启动程序、调查核实、审查决定、实施监督到跟踪反馈、结案归档等具体流程。依托全国检察机关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借助办信回复率、办结答复率等智慧评价体系,对规范初信首办、化解重复信访等实施精准化、定制化指导督办。同时,在办信时强化纵横联动。纵向上,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进行审查分流,做到纵向联动、总体统筹。横向上,强化业务部门领导、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办信工作考核,建立业务部门办信联络员制度,共同开展交办信件“周检查、月汇总、季分析”工作。在整个办信过程中,都要综合考虑信访人身份、居住远近、答复效果等各项因素,有针对性采取电话、短信、邮寄、当面答疑等答复方式。
记者:通过办信,重点推动了哪些领域的难题处理?相应处理举措有何针对性?
张时贵:2019年以来,我们在落实“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工作中,重点推动化解民生发展领域“三大难题积案”。首先,推动化解民生保障难题积案。深入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专项行动部署要求,认真摸排群众来信反映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线索,建议行政机关移送犯罪线索17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5人。针对群众反映饿了么、美团外卖等平台接入商户超范围经营、许可证过期等问题,建议市场监管部门整治违规商户489家,立案查处49起。其次,推动化解营商环境难题积案。针对民营企业来信反映有关涉黑涉恶、侵犯企业合法权益、“执行难”等影响营商环境问题,主动牵头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建立《关于重大涉民营企业案件会商协作三项机制的实施意见》,凝聚保护合力。再次,推动化解生态保护难题积案。围绕服务保障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行生态环境领域群众来信领导批阅督办、部门联动办理、实时跟踪反馈机制。针对群众反映公益诉讼损害线索主要集中在生态领域特点,整合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成立第七检察部,拓宽案件线索来源,形成办案监督合力。
记者:群众来信是司法办案“风向标”“晴雨表”,你们怎么把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与办信更好地相结合?
张时贵:我们充分发挥办信对监督线索收集主渠道作用,通过办信促成办理监督案件170件。深入分析群众来信诉求,注重把群众反映强烈、能够实现办理一案影响一片的事项,纳入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范围。其中,福清市检察院在办理群众反映强烈的某街道卖淫嫖娼乱象屡禁不止信件时,经实地调查后,将线索纳入案件化办理,促成公安机关依法立案查办,逮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36人,该街道涉黄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制定实施调查核实工作规定,着重对群众来信反映的违规立案撤案、涉嫌虚假诉讼等需要调查核实线索作出细化规定,促进提升监督成案率。如在办理一起群众来信反映涉嫌虚假诉讼犯罪线索中,控申部门联合民行部门用足用活调查核实措施,促成相关人员被立案侦查。充分发挥群众来信对检察机关掌握社情民意的渠道作用,围绕群众反映的社会治理难题,制发规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强化医保卡规范管理、强化校车监管等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83份。
记者:办信也是树公信的重要载体。检察院怎样在办信的同时拓展辐射效应?
张时贵:通过办信,一方面增强了干警的精品案例意识,促使干警着力在办信中发现、培育精品案例,依托研究室案例研究指导平台,并吸纳优秀检察官担任兼职案例研究员,汇编优秀典型办信案例供检察官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把办好信作为倒逼干警提升释法说理、规范办案、有效监督等能力的重要抓手,建立完善青年骨干轮岗值班接访、办信联络员定期培训、精品办信监督案件评选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