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徽州可以重现
2018-03-23 08:42:00  来源:

  徽州?黄山?有关安徽省黄山市复名徽州市的呼声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市长孔晓宏认为,徽州也好,黄山也好,反映的都是这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改与不改,徽州文化都能得到传承,因为徽州文化体系非常强大,不会被遗忘。他还指出,地名更改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作为地方政府,我们不好去打这个‘口水仗’,没什么意义”。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发祥地、明清社会文化缩影的水墨徽州,是由千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地名,无怪乎近些年来一直有呼吁黄山恢复徽州的声音。当年徽州从婺源被两度划出开始,又经历了绩溪被划出、更名黄山等一次次折腾,多年后不少人还怀着深切的徽州情结,折射出人们灵魂深处难以割舍的纠结。

  以经济利益来驱动地名的修改,这是近些年部分城市改名的一大趋势,徽州改名黄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也不能否认,“黄山”作为地名存在,毕竟30年了,很多年轻人是在黄山名下成长的,对于他们来说,黄山同样是一种文化情结。当感慨出生和成长于“徽州时代”的人,当地名的变化带来了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同样,出生在“黄山时代”的人,复名之下,会不会也有心理的阵痛?黄山的称谓已经延续了30年之久,就算曾经是蹒跚学步的幼儿,如今也已身处而立之年,虽说难与千年的历史相比,但也不能简单以“一瞬”的说法抹杀。况且这30年间,黄山努力打造的品牌形象,对当地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当年“徽州”更名为“黄山”,之后黄山市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但也留下了“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深深缺憾。探求文化的传承,找寻情感的寄托,本没有错。可忽视地名更改可能牵涉的巨大社会成本、行政开支,一味追求古韵古香,就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意气了。一方面,地名不能且更不应该随意改来改去,加之行政区划的限制,恢复“徽州”之名,恐怕并非是一件易事;另一方面,地名更改涉及的社会开支不可小觑。举个例子,2010年“襄樊”更名“襄阳”,据说“修改各种地图、公章、证件、招牌等”行政成本就高达上亿元。如此巨额的行政开支,该由谁埋单?财政支出过后,更名又能给当地民众带来多少收益,都值得仔细权衡再三。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地名存在的首要价值,应该服务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如果纠正成本超乎想象,有时接受与面对反而是一个次优选择;另一方面,地名更改与否,应该遵循“现实的归现实,情怀的归情怀”这一原则,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论证,避免因一时兴起,造成公共开支的巨大浪费。

  随着“徽州复名”话题的兴起,“把西安改回长安”“把沈阳改回盛京”“把石家庄改回石门”等声音也流行起来。然而,一阵舆论喧嚣后,能留下多少传承历史文化的印记,又能留下多少徒成口水战的争执?有多少徽州可以重现,有多少梦可以重来……

  编辑:许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