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广西崇左,还没有现在这样热闹。那一年,黄花春入职崇左市高级中学。此后十多年,黄花春在教育教学中求新求变,从一名英语教师,成长为该校副校长。她的教育理念也在深深影响着这所边境中学的发展。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黄花春更是通过履行代表职责,不断探索“什么是好的教育”。
努力缩小“教育差距”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到边境城市崇左,黄花春最先感受到的是“教育差距”。
21世纪初,崇左市高级中学只有7栋陈旧的教学楼,教室四面透风,教师没有个人办公位置。早先,黄花春负责学校宏志班(专门为品学兼优的边境贫困学生设置的班次)的招生家访工作。在下乡家访时,她发现对比内地学校,边境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会差一些。
“首先,边境民族地区的孩子,父母多外出务工,对孩子关注少;第二,孩子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教育的重视度没那么高;第三,师资力量较弱,边境市县乡的教师不仅年龄偏大,而且学历较低,部分教师是初中、高中毕业后,通过民办代课转正进入中小学授课的。”黄花春回忆起十几年前边境中小学的教育情况。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黄花春经常开车赴更多的边境县乡中小学调研,对边境教育的了解更为全面,目光也愈发宽广。近些年,边境地区教育发展较快,但仍遇到一些问题。在宁明县的一所小学,52岁的校长对黄花春说:“在这所学校,我是最年轻的老师!”这位校长常常因为自己唱歌五音不全而感到遗憾,不然除了语文、数学、体育,他还能胜任音乐课。
“无教师”的情况,在广西边境地区并不罕见。但比师资力量薄弱更令人焦虑的,是部分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都不足。“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为什么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成绩弱一些?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要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但一些学校可能连基本的实验药品、试剂都没有。”黄花春说。
2018年,黄花春带着强烈的使命感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建议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全国两会结束后,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来到崇左市高级中学调研。随后,校内的棚户区开始改造,十多栋教学楼被建起来,专业人才和新的教育方式、理念逐渐走进广西边境。
“教育差距”在缩小。现在,那位宁明县的校长不用再代体育课了,“有年轻的教师教学生打篮球了!”
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在校时间一度有延长的趋势。黄花春观察发现,当地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最长可达12个小时,中学生(非住校生)的在校时间最长可达16个小时。而伴随着上课时间的拉长,有的学生到夜里12点才睡,而且起得越来越早,睡眠时间根本不够,有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睡眠质量不高,得不到充足的休息。
“到初中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精神了。”黄花春慨叹,“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课间只要不运动,能趴桌子的绝对趴桌子,下课比上课还安静。”
置身校园,学生们感到困乏,面向远方,他们又缺少信心。对于广西边境地区中学的孩子们而言,名牌大学曾意味着未来。但近几年有学生告诉黄花春:“我的分数考不上的,我去那里能做什么呢?我会比那里的人差很多的。”疲惫厌学、没有动力、感到迷茫,这是黄花春近年来对大部分边境地区中学学生的感觉,部分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甚至患上抑郁症。
黄花春深入思考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她总结,学习时间过长、频繁接触手机、家庭教育缺位等是成因。越来越晚的下课时间,让书桌变为学生临时睡觉休息的一隅;手机里的各类信息,对三观尚未形成体系的学生造成冲击,过早断定自己的未来;有的家庭教育缺位,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对学校采取的措施家长不配合,家校共育难以形成合力……
在洞察到这些问题之外,2019年,黄花春前往一所未成年人专门学校调研,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不到10岁的男孩,伙同几名同班男生和社会青年,对另一位同龄女孩实施性侵。黄花春觉得难以置信,特意去看了这名男孩,“他看上去就是个懵懵懂懂的小男孩,但管理人员跟我说,你不要小看他,他心思可深沉了。”
社会的、经济的、家庭的很多问题,在孩子身上映射,值得深入研究。黄花春认为,需要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改变教育环境,改进教育理念。教育改革应该是扎实抓好基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对罪错未成年人,应建立分级干预、精准预防矫治措施。
2020年至2022年,黄花春在全国两会上联合其他代表建议,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涉罪未成年人是否进入专门学校进行司法干预,由司法部门鉴定这些未成年人的行为是否达到必须进入专门学校进行矫治的程度,而非自愿进入。
她还提出,给予教师适当的教育惩戒权,让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建议实行“双减”政策;加快构建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增设父母陪伴期,着力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等问题……
不断追寻“好的教育”
采访中,记者问黄花春:“什么是好的教育?”
“一是有完备的师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教育设施、设备要配齐;三是把学生的平安健康放在首位。”黄花春说。
她希望孩子们可以动起来。在黄花春的主导下,戏曲、街舞、轮滑等多个社团在崇左市高级中学建立。“让每一个孩子愿意去探索。”黄花春在办公室看了看窗外的走廊说,“要通过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向外求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沟通中认识彼此、认识社会、认识国家。”
2023年9月,崇左市高级中学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并固定在每周三开课。不仅如此,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课,针对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培训,都成为了该校的常规课程。在2023年、2024年全国两会上,黄花春与其他代表联名提出“加快完善乡村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体系”“科学地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书法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等议案。
教育同样需要法治护航。“检察机关经常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检察官会给孩子们讲防欺凌、防诈骗、自我保护等知识。我们希望检察官能经常面对面给学生们授课,从专业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比我们给学生上多少次警示教育课都更有效。”黄花春说。
“作为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我觉得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黄花春补充道,检察机关的工作做得很细致。在撰写涉未成年人的建议时,崇左市和自治区检察机关曾为她提供过案例、数据等,也对一些法言法语的规范化表述给出过建议。
一路走来,黄花春最舍弃不下的,还是教室里的三尺讲台。她告诉记者,最开心的时光是在教室里与学生一起度过的。如今,外界已冠以她诸多荣誉,“优秀教师”“全国人大代表”等等,而黄花春最想用来形容自己的,还是学生给她取的昵称“边境小黄花”。她就如同这个昵称一样,盛开在教育发展的大道上,礼赞着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