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从“嫩芽”到“常青树”
2023-06-25 11:29:00  来源:

  蒙古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草原上似乎永远飘荡着歌声。歌声让空旷的牧场不再寂寞,也让离群索居的牧人们不再孤独。蒙古族喜欢听歌看舞,虽然广播、电视、网络已十分发达,但多数盟旗至今都有“乌兰牧骑”。全国人大代表何买拉苏,就是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副队长。

  早就知道,乌兰牧骑是草原文艺轻骑兵,七八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或坐着马车,或骑着马,到草原深处为牧民表演。何买拉苏说,乌兰牧骑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红色的嫩芽”、红色文化工作队。按照译音写成汉字“乌兰牧骑”,却也精妙表达了这个团体的特点,体量不大,却给人带来希望、带来欣喜。

  何买拉苏介绍,乌兰牧骑1957年诞生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那时牧民们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自编自演、贴近生活的乌兰牧骑广受欢迎,很快推广到全区。鼎盛时期盟盟都有,旗旗都有,就像内地的市县剧团。他们演出不需要舞台和灯光,哪里有人就在哪里就地演出。观众可能上百人也可能几十人,甚至几个人。有的乌兰牧骑还给一个人演出过,是那些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

  乌兰牧骑队员多能,既能唱又能舞,还会演奏乐器。刚才还是报幕员,一转身就变成跳舞的。演出时是马头琴手,一上路又成了马车夫。每到一处,卸车的卸车,开箱的开箱,哪还能看出来是演员。路上马车陷到了沙坑泥窝里,牵马的牵马,推车的推车,甚至还要把行李卸下来,靠人背着往前走一阵,每人都变成了“泥猴”,但他们却是群众眼里的明星!

  乌兰牧骑组建初期,队员大多是牧区群众中的歌舞高手,前几天还在放牧打草,过几天就加入乌兰牧骑了。他们来自草原,所以了解草原的一草一木,知晓牧民的所思所想,从表演到作风都跟牧民气息相通。乌兰牧骑演出到哪里,常参加当地的劳动,与牧民聊天收集素材。乌兰牧骑就像春天的一棵棵嫩芽,生机勃勃。1964年,乌兰牧骑首次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誉满全国。2017年,乌兰牧骑建团6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给他们回信,勉励发扬优秀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

  一个文艺团体长盛不衰,除了有优秀的演员,还要有优秀的作品。乌兰牧骑的节目大多是队员自己创作,很接地气。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民歌为基础,融入长调、呼麦等表现手法,伴以马头琴等乐器;关注现实,反映生活,几天前发生了什么事儿,演出时就已融入节目里。党的声音、政府的号召、上级的新政策、富民的新技术,也会出现在节目里。多年打磨积累,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经典歌曲《毛主席,草原人民热爱您》《心中升起不落的太阳》《富饶美丽的内蒙古》《牧民歌唱共产党》《萨日娜花开红艳艳》《北疆赞歌》等蜚声乐坛;舞蹈作品《牧民的喜悦》《筷子舞》《彩虹》《巡逻之夜》《草原民兵》《蒙克珠拉舞》《鄂尔多斯婚礼》等早成经典,业内推崇,群众喜爱。

  经过多年发展,乌兰牧骑现有八大职能,包括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传承和对外交流。职能丰富了,队伍也壮大了,县设乌兰牧骑一般有三四十人,既可以搞大型表演,也可以分成几个小队分头行动,灵活机动。专业技能也提高了,现在的乌兰牧骑队员很多都是文艺院校毕业生,唱功舞技都是专业水平。交通工具和演出装备也与时俱进,下乡不用坐马车,而是乘坐演出专用大巴,直通牧民定居点儿。乌兰牧骑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线上演出。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很多文艺团体低迷不振,甚至销声匿迹,但是乌兰牧骑却从“嫩芽”变成“常青树”,卓然挺立于祖国北疆。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有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全年演出场次超过8000场,平均每支乌兰牧骑下乡演出100余场,全区乌兰牧骑新创作作品300多部。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的教诲。艺术是嫩芽,群众是土壤。嫩芽让土壤生动,土壤让嫩芽茁壮。

  一番交流,我深深被乌兰牧骑的故事所打动,同时感到这是一个向群众普法的好平台。我嘱咐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宣传处的同志,马上与自治区乌兰牧骑联系,共同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很快,宣传处同志告诉我,已经联系上了,正在商量如何开展协作。5月12日,扎赉特旗检察院联合扎赉特旗乌兰牧骑深入音德尔镇旭升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美丽生活民法典相伴”普法宣传活动,活动效果非常好。

  编辑:许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