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苑》:今年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做工作报告时提到智慧法院建设,智慧法院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请您介绍下,什么是智慧法院?
许建峰:“智慧法院”是周强院长在2016年提出的,并于同年纳入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具体含义是“依托现代人工智能,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坚持司法规律、体制改革与技术变革相融合,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司法审判、诉讼服务和司法管理,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人民法院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形态。”
2017年是初步形成智慧法院的冲刺之年。在各级法院的共同努力下,智慧法院的全业务网上办理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全流程依法公开基本实现,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方向已经明确并展现广阔前景,标志着智慧法院的形态初步形成,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法院审判执行方式发生了全局性变革,有力促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可以这么说,中国智慧法院建设已经在全世界法院树立了网络覆盖最全、数据存量最大、业务支持最多、公开力度最强、协同范围最广、智能服务最新的样板,为信息时代的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清风苑》: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全流程依法公开,可以说,智慧法院给传统法院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许建峰:智慧法院建设,是法院系统一场深刻的变革,改变了人民法院的工作机制,是提升司法能力和优化司法体系的重要路径,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实现司法为民目标的重要手段,并成为构建新的审判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各级法院积极响应群众关切,创新诉讼服务模式,实现司法服务便捷化。通过网上调解、视频庭审,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参与诉讼活动。推广电子诉讼,构建互联网+诉讼服务,实现诉讼活动全流程网上运行,支持诉讼当事人、代理律师和法官进行网上立案、证据交换、开庭、审理、执行乃至涉法涉诉信访业务办理,实现“全业务覆盖、全天时诉讼、全流程公开、全方位融合”的在线诉讼,让司法服务零距离沟通、即时性互动、无障碍共享。截至2018年3月4日,吉林全省法院网上立案已超过38.6万余件,同期民事一审案件受理量占61.3%,当事人和律师普遍反映电子诉讼大大提高了诉讼活动效率。
在促进司法公开方面,我们打造了以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四大公开平台为主体,以一系列新型平台为延伸的系列化司法公开平台,阳光司法的广度不断地扩展,内涵在不断地丰富,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四级法院,覆盖所有的案件类型,实现从立案到执行,可以说主要流程节点全部自动公开。
比如,中国的裁判文书网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当中裁判文书上网最多的一个国家。2013年上线至今,网站公开的裁判文书超过了4300多万篇,网站的访问量突破了137亿人次,每天大概都有5万到6万篇以上的裁判文书上传到这个网站。访客遍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资源库,也受到了全球很多知名学府研究和关注,应该说这个网站彰显了中国法院和法官群体的司法自信。
《清风苑》:可以看出,智慧法院在司法公开、便民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服务法官办案方面有哪些应用?
许建峰: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核心业务,服务审判执行也是智慧法院的一项重点内容。目前全国法院已经全面实现全流程网上办案,各级法院大力推进基于电子卷宗的网上审理,开发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辅助法官制作裁判文书、开展庭审活动、预判裁判结果,提升审判质效。
大力推广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技术,为法官网上阅卷、辅助生成法律文书、推送类似案件、推送关联的法律法规等提供智能化支持,促使法官办案方式和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法官普遍反映能够减轻案头事务性工作30%以上。河北、北京、江苏、江西等省、市全面铺开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同时,我们组织开展全国法院电子卷宗汇聚工作,打通最高法办案平台与大数据平台调卷接口,支持电子卷宗跨层级、跨地域网上调阅,为从根本上为解决上诉审和再审调卷难提供了渠道。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发智审系统,将案件卷宗内容文档化、数据化、结构化,辅助法官一键生成各类通知书、传票、公告、送达回证等制式文书,通过检索、复用起诉状、答辩状、庭审笔录等信息,智能辅助法官快速生成裁判文书部分内容。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运用庭审语音识别技术支持法院开庭。庭审语音识别系统通过识别庭审活动中的语音信息,自动区分庭审发言对象及发言内容,将语音自动转化为文字,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批量修订等技术,书记员只需进行少量修改即可实现庭审的完整记录,提高庭审效率。截至目前,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在浙江、安徽、北京等地法院广泛应用。
再比如,针对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瑕疵裁判文书,上海法院研发了裁判文书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对裁判文书中61项要素的智能分析,发现人工评查不易发现的逻辑错误、诉讼请求遗漏、法律条文引用错误等问题,推进文书智能化纠错,提升司法公信力。2017年,上海法院分析裁判文书10万多篇,瑕疵占比22.07%,同比降低12%。
《清风苑》:建设智慧法院,离不开大数据。那么,法院系统如何管理和应用这些数据呢?
许建峰: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十分重视司法数据管理和应用工作。按照周强院长“充分利用审判大数据,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科学决策”的要求,我们以“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全国法院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实现了基于个案信息的司法审判数据自动汇聚。全国法院收结案数据每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每日大约汇聚7至8万件案件数据。目前已汇集全国法院近1.4亿案件数据,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同时,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这为精准化的数据分析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我们实现了全国法院审判态势的实时分析。从各地、各层级法院受理案件趋势可以看出,2018年以来,基层法院收案最多的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收案总量超过2.9万件,受理案件数量排名前十的法院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民事排名前三的案由依次是民间借贷纠纷、离婚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为人民法院和经济社会提供司法大数据实证分析服务。我们以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治理为主线,定期开展专题分析研究,目前已累计完成280多项专题分析报告。《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等多份报告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发布,增强了全国人民群众防范意识。
《清风苑》: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建,更要用,效果如何体现?
许建峰:我们在业界率先提出并推行质效型运维的理念,就是不仅要关注信息系统建设,更要关注它们的运行成效。
我们自主开发了人民法院可视化质效型运维管理平台,我们也称之为法眼平台。它横向覆盖法院专网等五大网系,纵向贯穿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数据资源和信息安全等四大要素,以运行状况和应用质效为关注焦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时与事后相统一、常态与应急相协调,实现对五大网系的实时集中监控,对四大要素的动态质效分析。利用法眼平台的监测数据,我们每月形成并上报一份信息化运行质效报告,对最高法院和各地法院信息系统运行的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逐步改变以往信息化“重建设、轻应用”的模式。
具体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群众办事和干警办案各类出行约14.4亿人次,减少出行约198亿公里,节约出行成本约161亿元,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9万吨、减少碳排量203万吨。此外,我们通过电子签章、公文网上流转等应用推进无纸化办公,2017年节约纸张约549吨,相当于保护9328颗树。综合来看,2017年我们通过各类信息化应用节约群众办事和干警办案时间约30亿小时,相当于传统工作方式149万人全年工作时间。
《清风苑》: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
许建峰: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智慧法院”建设深化完善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全会、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一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推动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认真审视“智慧法院”的阶段性建设成效,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顶层设计必须与时俱进。我们正组织开展全国“智慧法院”指标体系评价,为“智慧法院”建设的深化完善提供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顶层设计指导。
二是切实在平衡发展上见成效,进一步推动“智慧法院”的网络化进程,从管理、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现网上办公、办案,提高审判质效。
三是切实在充分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促进“智慧法院”的阳光化进程。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提供更加充分的诉讼服务、案件咨询、普法宣传、司法公开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
四是切实在创新发展上谋跨越,进一步加速“智慧法院”的智能化进程。努力攻克以“智慧法院”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一批关键技术,深化智能化建设,使先进科技成为提高审判质效,促进公正司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