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菲菲
买下这套60多平方米、价值近500万元的二手房,北京的何恩夫妇牺牲巨大。公公婆婆卖掉了老家唯一的住房,大半年时间,辗转寄宿于亲戚家。夫妻俩省吃俭用,10年来挤出了一些积蓄,仍然杯水车薪。一向自立的何恩,迫不得已开口向朋友借来50多万元,勉强凑够首付。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2018年面临“幼升小”的儿子,能在该房屋对口小学——拥有重点中学首师大附中40%直升名额的八里庄小学成功入学。
2017年底,办完购房手续,2018年初,成功落户,何恩的计划一直在正轨上运行,直至6月中旬,符合学校录取第一顺位的何恩,毫无预兆地接到该小学“学位不足,将被调剂”的通知,计划彻底被搅乱。后来得知,录取年限卡在了2017年2月,按此推算,那个时间段买房的家长,几乎都是高位买入,“好些家长,10万元一平方米买的房。”
卡年限,这是在学区房市场里摸爬滚打的家长们,最害怕面对的残酷现实。最近几年,在牛校扎堆的西城区、海淀区等,均传出过部分牛校、名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录取时,将落户时间作为派位依据的消息,先落先派,派完为止。卡年限,像悬在家长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剑一落,斥巨资购买的学区房极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摘自8月14日《凤凰周刊》
每年初夏,对于家里有孩子要幼升小的很多北京家长来说,都要提前经受一波比暑热更难熬的焦灼,这焦灼烧在内心,随公开政策和各种小道消息的不确定,要反复烧心,直到一张入学通知书拿到手,家长们或如愿以偿,或像新闻里的何恩夫妇一样白忙一场,只能让孩子去并不理想的学校,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叶圣陶先生有篇很有名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三年前,我在拿着孩子幼升小各种资料排队等学校审核的时候,站在家长队伍里,觉得大家也和“戴旧毡帽的”并无二致,都在等着“糙米五块,谷三块”这样的评判。三年过去了,有变化的是学区房涨价更多了,没变化的是家长们集体焦虑的紧张气氛。当时我所在的幼升小微信群里,有家长比何恩夫妇还折腾,她家楼下就是小学,但只是一所普通小学,她和妈妈都是这所小学毕业的,因为想让孩子未来有机会上更好的中学,他们全家凑钱买了一所名小学的学区房,为买房,她还和丈夫办了离婚。结果,她家楼下小学因为政策调整,变成了她心仪小学的分校,校名改了,其他都没变。兜转一圈白忙活,孩子还是被派位到楼下小学上学,唯一庆幸的是学区房买了不亏。
学区房买了不亏,至少目前是这样,因为一年一年不断地有新的幼升小家长扑上来接盘,不知道何恩夫妇能否聊以自慰。但每年幼升小这场乱战,细想总是不对头的,哪里出了问题,我却也说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