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认真对待教育平等
2018-08-29 11:00:00  来源:检察日报

  侯学宾

  重视子女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家庭而言,父母都希望子女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于国家而言,重视教育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实生活中,教育资源在客观上总是稀缺的,那么个人对教育的重视与国家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就会产生矛盾,教育平等的问题就会产生。

  教育平等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在任何时代和社会中都会面临此类问题,但可能会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

  在我国,关于教育平等的争论一直都占据着舆论的重要位置。从高考录取名额在不同省市的分配,到小学就近入学;从公立学校拒绝农民工子女入学,到“收容”民办小学学生但却在两者之间隔离起一道铁栅栏;从教育是否在阶层流动上积极功能的弱化,到贫富家庭对教育资源获取的公平性争论……这些例子只是一种列举,但并非全部。人们在争论中纷纷举起平等的旗帜来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平等的理解却是各不相同。

  认真对待教育平等需要我们探究平等的含义,因为不同的平等概念会得出不同的教育措施。

  我们想要的平等到底是什么意义上的平等,比如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况: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机会平等强调程序的公正性,因此对于高考而言,富人的孩子可能从小就拥有更多的资源,那么通过高考就会有更高的概率获得进入更好大学的机会,但是穷人的孩子可能在概率上就低很多。另外一种强调结果平等,这就可能衍生出对机会的压缩,比如会给予贫穷地区或家庭的孩子特殊的照顾,确保最后结果的平等性。这两种不同的平等理解,会产生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同要求。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对平等的理解,自然也会扩展到对教育平等的不同认识,人们的很多争吵可能就来自于对平等的不同理解。

  认真对待教育平等需要将目光转向国家或政府。从个人配置资源的角度来看,富人将更多资源倾斜在孩子教育上无可厚非,因此,面对私立学校收取高学费依然门庭若市,我们只能说周瑜打黄盖。但是,公立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公民的资源配置就需要符合基本的平等要求,因为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来自于纳税人,也因为政府本身具有平等对待每个人的政治义务。我们无法改变孩子在出身、地域和贫富上的不可选择性,但是公立教育需要矫正因此带来的不平等,这也是教育平等争论应该重点着力的方向。

  认真对待教育平等需要教育公共政策有充分的论证。我们对平等的实现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同样的情况受到同等的对待”,另一种理解是“不同的情况受到不同的对待”。这两种理解可以视为一体两面,核心在于确定相同或不同的标准。比如说,如果我们的标准在于人本身,那么,贫富、地域和身份都不应该构成区别对待的理由,因此,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子女应该同等对待,就近入学的政策似乎就不那么符合平等要求;但是换一个标准,可能结果就会有所不同。选择何种标准需要充分的论证,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公民教育权利的实现,否则,不负责任的公共政策就可能会侵害教育平等的实现。

  (作者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编辑:许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