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须系铃人。甲惹祸上身,又将危险转嫁他人,对方不问缘由地责备,是不是不讲道理?”台下传来阵阵笑声,那是观众在告诉我们:你们讲的点,我们get到了。
说来也怪,我这人不爱争辩,但鬼使神差之间,却总与辩论有解不开的缘。学生时代作为爱好,少不了打几场辩论赛。工作以后,身为一名年轻公诉人,便越发沉浸其中。
2017年,江苏省开展公诉论辩赛,本着向前辈学习的态度,我报名参加了海选,并有幸成为苏州代表队的一员。自此接受培训和教导,摒弃了自家的“野路子”,走上了转型为“正规军”的道路。
我们的教练是全国十佳公诉人、全国模范检察官王勇。看完第一场模拟赛,王老师决定亲自示范,于是拿着辩题就上场了。那是一个关于抢夺既未遂的辩题,我们的常规打法中,整场都在谈占有理论。而王老师一上场,花了一半篇幅在渲染环境,几乎把辩题中的所有信息都挖了个遍。最后却又很顺理成章地得出“目光控制必然中断”的结论,一气呵成,丝般顺滑,这种将现实场景代入虚拟辩题的辩论方法刷新了我的“三观”,使我第一次知道辩论原来还能这么打。
那次比赛,使我受益匪浅。我们苏州代表队开创的“人工PPT”展示模式,在赛后被大家津津乐道,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直观示证方式的优势。我们的队员在王老师的带领下,特地到题中所给的案发现场进行了实地勘查,增强了内心确信,足见亲历性在事实判断中的重要作用。收获很多,不胜枚举。
2018年,我又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检察院的辩论集训。不同的教练和队友,同样的严谨和细致,在与高水平对手的对抗中,我们不断地更新着思维和认识。辩论于我们,已不再是单纯的口舌之争或输赢竞技,我们将它视为日常工作的缩影。一场辩论赛,我们对事实的挖掘,对理论的探索,都是为了最后在充分调查、详细论证的基础上,接地气地把道理讲给别人听。
我爱看一档辩论节目,且总能被节目中选手平实的语言打动,我想就在于辩论之美,不在华丽,而在真诚。
临近年末,当我回到院里,跟小伙伴们讨论下一期学社活动主题时,有年轻的社员提出想法——搞辩论赛吧。我吃了一惊,辩论曾是检察新兵最怕的岗位练兵项目,如今,他们却愿意迎难而上,自我加压,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新的一年,我自然也要更加努力,用辩论所学,在公诉席上讲好检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