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印章记录人生
2020-06-23 10:02:00  来源:检察日报

  ■闲言碎语■

  印章记录人生

  蒋宪平

  印者,信也,见印如见人,印落纸上,便是一诺千金。

  在我的书柜里,存放着几枚个人印章,这些印章曾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使用。

  第一枚是木质方形,呈立体梯形状,底部刻有姓名。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枚印章,是父母在我出生不久专门到镇上刻字店刻制的。不要小看它,盖上就能领回我的生活费用。我生于1954年,那个年代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老父亲当年在和桥镇团委工作,母亲在镇妇联工作,工资执行粮贴制,两人分别按100斤大米、60斤大米价格折算补贴。孩子享受供给制,第一个孩子发保姆费18元,保育费15元。两个孩子发一份保姆费,两份保育费。1955年国家取消供给制,实行了薪金工资制度。这枚印章记录了一段历史。

  1970年8月,我响应国家号召插队落户到农村。作为知青,下乡后有6个月的粮油补贴。那个年代时兴用印章,而不是亲笔签名,为此,我花两角钱在镇上刻了一枚木质印章,扁扁的,小小的,每次领粮油都盖上此印。后来,生产队年终分红,我也是用它。再后来,我当兵到部队,每月领取津贴费,用的也是这枚印章。记得1975年填写入党志愿书时,除了签名,我还郑重地盖上了这枚印章。这枚印章不仅有身份证明的信用功能,还有我忠诚党的事业的庄严承诺。

  从部队复员来到印刷厂排字车间工作,遇到了负责刻字雕版的老朱师傅。他身怀绝技,印刷用的特殊字体、艺术字,都是他一刀刀刻出来的。我请他为我刻了一枚印章,材料是一段半截的大理石镇纸。印章为繁体阳文,苍劲有力。我把它用作藏书章,每买一本书,都盖上这枚章,且统一盖在扉页和第7页左下角。这枚印章记录着我读书的经历,还饱含老朱师傅与我的友情。

  还有两枚印章比较特殊,虽说是私人印章,却由单位办公室保管。那是我担任基层检察机关主要领导时,组织上定制的。一枚是铜质方印,主要用于单位对外的相关文本,包括各类报表,代表单位行使法定代表人的权力;另一枚是签名章,由我亲笔书写样本后刻制的。签名章使用蓝色印油,主要用于检察机关相关的法律文书,以及部分检察人员法律职务任免等。两枚印章虽小,但分量很重,是法律赋予我的一份沉甸甸责任。在近十年的印章使用中,我丝毫不敢懈怠,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值得欣慰的是,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历程中,我们没有发生冤假错案,没有出现徇私舞弊,这两枚印章足以证明之。

  印章,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热爱者众多。我有两位同道朋友。华新博先生,待人热情,工作之余爱好舞刀刻印。他专门为我刻了一枚印章,我十分喜欢。他在印章两边分别刻着边款:“公正执法”“法可严不可猛”,叮嘱我规范用权执法。查元康先生,自幼习字,后拜韩天衡为师学习篆刻,悉心钻研篆刻艺术几十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元康为我刻了两枚印章,一枚是“宪法公平”,采用的是朱白间文印的手法,“宪平”两字是朱文,“法公”是白文,巧妙地将我的人名和笔名集于一体;另一枚是“阳羡法公”(阳羡是宜兴的古称),这是我常用的笔名。我将此印用作微信头像,可以天天见到。这些印章记录着深厚的友情。

  印章无声,但在使用过程中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它客观真实地记录着其主人的人生的重要节点。印章是神圣的,代表着自己的意志、权利和形象,同时更是责任、信用的体现方式。

  感谢印章,陪伴我走过以往美好的历程。现在,有的印章已“退休”,只作为个人收藏,有的则仍在发挥作用。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添置新印章,陪伴幸福的晚年生活。

  编辑:许洪峰  

上下篇导读

 · 故乡在远方
 · 牛人梦爷
 · 作别苦夏
 · 父亲的故事
 · 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