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您会喜欢这本书;如果您曾在三年抗疫期间做过志愿者,或被医者仁心的新闻感动过,您会喜欢这本书;如果您喜欢《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您也会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就是马伯庸的《大医》。
下班路上常听的一档播客节目,有一期马伯庸老师作客谈到了这本书,印象深刻。检察官学院培训期间,在“桃李”书屋正好看到,立马借来拜读。
《大医》故事背景是1904-1911年,也就是清朝末年。故事围绕三位主人公展开:上海烟草大亨的女儿姚英子、海外留学阴差阳错回国的孙希、眼睁睁看着父亲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立志学医的方三响。
时也命也!三人同时来到了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工作。性格不同、追求不同的三人,在那个年代背景下,个人命运与红十字会紧紧连在了一起。小说情节分为三个主线,淮北水灾,三位主人公奔赴一线,寻找病原体,治疗灾民的“鬼拽腿”疾病;上海闹鼠疫,三人齐心协力,联合社会人士,不仅促成英租界、法租界放下芥蒂携手抗疫,还挨家挨户进行检疫检查,治病救人;汉口大战,在枪林弹雨里不停奔跑救死扶伤。
为了写好这本书,马伯庸老师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在上海图书馆借阅民国初年的《申报》,进行通读,就是为了小说风格更接近当时社会真实发生的场景。还仔细研究当时的上海城市地图,同时还要了解医学技术以及医学技术史,如果写一个战士被医生打了青霉素那很明显是错误的,因为那时还没有青霉素。血液也没有抗凝剂,必须现场抽血现场输血。小说中还有宁波人说上海话,上海人说英文等比较有趣的桥段。诸如此类,无形中滋润了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
总体而言,整部小说充分展现了医学前辈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辟卫生事业的大爱无疆。《申报》记者农跃鳞屡次提到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你不去关心时局,时局也会来关心你。
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时代的一粒沙,对于医生这个职业而言更难以脱离时局而置身事外,而我作为一名党员,更是要敢于在人民群众遇到急难险阻时,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