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在炭火盆边“猫冬”
2020-06-23 10:05:00  来源:检察日报

  王延军

  我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夫营子乡庆昌德村驻村扶贫,算起来有近一年的时间。三九天,天寒地冻,村里的贫困户大多猫在家里。而此时,正是入户调查的好时机。用三四天的时间,我把村里的贫困户家跑了个遍,于是联想起一个词“猫冬”。

  “猫冬”就是指躲在家里过冬。这个词真的和猫有关,小猫最聪明,外面冰天雪地,它就天天老实在屋里炕头趴着。多年来,对于这个词,我的理解只体现在躲在家里不出门。这几天入户看到贫困的现状,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天去离村委会最远的村民小组叫曼甸,位于山顶。每次到这个村民组都要走过一段很长的山路,越过一条满是鹅卵石的河套,然后沿着崎岖的山路开车上去,穿过一片云杉林,翻过一座山才能到。

  这个村以前是没有路的,后来大唐风电在山上建了很多大风车,为了把这些设备运到山顶便修了一条路,这样也为曼甸村的村民提供了便利。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主要靠养牛养羊为生,在山坡上种点儿玉米用来喂牛,乡里和村里多次动员这个村的村民搬到山下来,移民搬迁,以改善生活条件。但是故土难离啊,虽然条件艰苦,村民们也舍不得搬走。每当大雨来临,或者大雪封山时,村民下不了山,几乎与世隔绝。由于山上没有手机基站,手机信号非常弱,打个电话都不容易。

  村子的最东头是“局长”老王家,“局长”是大家给他起的外号。他是村民小组长,家里养着上百只羊。他父亲家在他家西边。他的父亲已经88岁,个子非常矮,后脑勺上长了很大的肉瘤,老伴儿去年去世后独居。

  老爷子曾经当过兵,还是村里党龄最长的老共产党员。危房改造期间,组织给他盖了两间新房子,房子不大,没有院子,东屋是厨房,堆放了一些杂物。锅台边儿媳妇抱了一堆柴草正在为老爷子烧炕,屋里浓烟滚滚,东屋有一个小土炕,地上放着一个柜子,其他再没有什么家具。屋里很冷。老爷子年龄大,有点糊涂,全靠儿子儿媳照顾。

  我发现,村里十几户人家中取暖方式有烧土暖气的,也有生炉子的,有五六家的炕上都有一个炭火盆儿。和我小时候看到的火盆不同,他们用的大多都是铸铁材质,有一圈很大的沿儿,他们说这火盆都有几十年历史了。火盆很热,里面大多是草木灰,而不是煤炭。山下的几个村民组几乎见不到用炭火盆的了。

  村民们无论在不在家,都不锁门。跟着村里褚书记挨家挨户去串门儿,他推门就进,我真有点不习惯。我理解村民们不锁门的原因,一是老百姓之间的互相信任与了解,治安环境比较好,另外一个原因大概就是村民们大多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冬天,种庄稼的村民没什么事儿,待在家里猫冬,而养牛的和养羊的村民,一年四季都比较辛苦,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铡草喂饲料,清理牛圈和羊圈里面的粪便。

  为了节省开支,节约煤炭和柴草,一家人多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取暖。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天不亮喂完牲口,再做早饭,下午饿了的时候,做第二顿饭,做饭和烧炕一举两得。对一个平常习惯每天吃三顿饭的人来说,特别是现在的青年人,简直无法理解,我们不但吃三顿饭,有时中间还加餐,来点副食和水果,有时晚上熬夜还会加餐。很多人都想不起饿是什么滋味儿了。与那些贫困的村民们相比,我们简直是生活在天堂里。

  年前,单位领导和同事们为村里的贫困户送来了慰问品,有米面油等食物,还有衣物等生活用品,希望村民们在新年来临之际,吃得饱穿得暖,不挨饿不受冻。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之年,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作为其中一员,扶贫路上,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我希望我驻村的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乡村,过上富足的日子,这样,他们就不用围着炭火盆猫冬了。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检察院)

  编辑:许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