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旺洪
社科普及读物的研发传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2016年9月1日施行的《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促进条例》明确将社会科学普及和自然科学普及视为“科普工作”的基本内容。为了普及社会科学,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江苏省社科联怀着对社科普及的高远心志,以《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文丛》总书名为引领,开始出版一系列社科普及读物。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悦读丛书》近期由法律出版社出版。通读本丛书,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
体例上实现了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本丛书共10册,分别是:德主刑辅——儒家法律思想要义;严刑峻法——法家法律思想要义;中华法系——世界法治文明中的中国贡献;法制变革——1840-1949中国著名法律人物思想要义;两大法系——法典、案例及其法学流派;科学立法——法律的实证形态及其冲突规则;严格执法——政府是如何执行法律的;公正司法——司法是如何运行的;全民守法——为什么要遵守以及如何遵守法律;法治队伍——谁是法律人。上述体例单独来看,都是“传统性”的,但结合在一起,就展示了一定的创新性。同时,该套丛书在知识结构和观点方面整体上是“传统性”的,是对以往成果的传承,但在具体阐述时又有所创新。
内容上实现了普及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社科普及读物必须用最浅显的表达方法介绍已有定论的法治成果,而这些普及性的内容是建立在作者精准把握其学术性要求的基础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普及性”地讲解“学术性”极强的法律问题,需要抛开“学术性”的抽象逻辑思维和习惯了的法言法语的表达方式,用图表、案例、图画等“普及性”的方式加以通俗、平实、生活化的直观呈现。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度,将法治的知识要点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
对象上实现了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统一。社科普及是惠及大众的公益事业,因此,本丛书旨在对广大公民普及法治知识、增进法治思维、提升法律素养。但其最关注的还是广大青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因此,本丛书的对象选定在兼顾一般人群的同时,特别努力地从青少年的视角、用青少年的方式来展示复杂的法律原理。
知识结构上实现了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过去的法律知识积淀成了今天的法治文明,今天的法治知识既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基础,未来也将积淀成厚实的法治文明成果。因此,法治知识既包括历史的,也包括现代的,否则就是不健全的。当然,本丛书在比例上以现代为主、以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为主。
主编刘小冰教授在总序《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松了怎么弄?——法治及其基础之逻辑关系散论》中指出:法治是关于“法律的统治”的一整套想法、说法和做法,想法是关于法的内心信仰,说法是关于法的文字与口头表达,做法是关于法的制度实践。因此,我们既需要通过“悦读”这一类“口袋书”来增长法律知识、养成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更需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法治规范,这应该是法治建设坚定不移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