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人民检察院
“这类案件大多打着P2P的幌子,行非法集资之实,犯罪数额巨大,涉及的投资人人数众多。”近日,说起涉众型金融犯罪案件的办理,虹口区检察院检察官谢飞打开了话匣子。
在办理这类案件时,谢飞发现总结了三大难题:“一难”在“犯罪主观明知”认定存在争议,基层业务员需对公司违法行为知晓到何种程度才可以认定其存在主观故意尚不明确,涉案人员范围难以界定;“二难”在该类案件中间环节多、涉案人员多,对言辞证据的收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同一犯罪嫌疑人在不同时间制作的多份讯问记录能够相互印证;“三难”在犯罪手法不断翻新,逐渐出现借助网络平台、以新型互联网金融概念实施犯罪的案件,对“网络借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入罪标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提出了挑战。
这类犯罪如同流行病毒四处蔓延,谢飞仔细思索解决对策,认为要遏制流行病,需要研究“免疫疫苗”。同样,遏制这类犯罪迫切需要公、检、法多方在打击非法集资类犯罪上一起“会诊”形成共识。为此,他用最短的时间恶补P2P相关专业知识,集中精力梳理出在办非法集资类案件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出解决对策,拟定出《关于办理P2P领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虹口区检察院联合区公安机关、区法院在第一时间召开了联席会议,对打击范围、证据标准、法律适用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共识,诉讼程序顺利推进,打击效果得以凸显,为全市打击非法集资类犯罪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谢飞不仅研究对策,还注重提高“药到病除”的功力。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遇到一个服刑十年出狱又犯新罪的“老江湖”,谢飞的助手一时心里没底向师傅讨教。“先把他的基本情况拿给我看看。”谢飞开始对“老江湖”把脉。提审时,犯罪嫌疑人跷着二郎腿斜坐在提审椅上,张口就问谢飞讨烟抽。谢飞微微一笑说:“烟是没有的,把事情交代清楚,出去有的是烟抽。我看你动过大手术,还是少抽烟吧。”“老江湖”抬头瞥了一眼,嘴角一扬:“这位小弟,你居然还知道我动过大手术。”
这些看似拉家常的讯问,让犯罪嫌疑人卸下了对立心态,提审到最后,他对谢飞说:“我信任你,我可都一五一十地跟你交代了。”谢飞就这样攻破了“老江湖”。他对助手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讯问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谢飞办案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当大家为找法律依据抓耳挠腮时,他总能说出司法解释第几条规定了相关内容;当大家还在为此罪彼罪争得面红耳赤时,他则会翻出《刑事审判参考》的某一册中一个极类似的案件提供参考。
医生治病救人,检察官以专业服人,在公诉席上指控犯罪的背后,检察官要做的是积累更多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