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为“数”痴狂
2023-10-31 16:21:00  来源:检察日报

——记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智慧检务保障中心副主任卞叶

罗芊卢志坚

2022年9月22日,卞叶在苏州检察机关专业化办案团队精英培训班上交流。

两个全国一等奖,八个全省一等奖,一份重磅规划……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数字检察战略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位长相酷似“阿拉蕾”的萌妹子,她就是卞叶,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智慧检务保障中心副主任。

“坚持以用为要,在办案一线、艰苦地区、重要岗位培养人才、锤炼队伍。”“既要注重培育检察业务人才,也要注重培育检察理论研究人才、综合管理人才;既注重提升检察人才业务能力,也注重提升综合管理、组织领导能力。”这是应勇检察长在与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座谈时传递的新时代检察人才观。

可以说,卞叶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为新时代检察人才观做了生动注脚。

推动38个监督模型落地

“卞老师,请看一下这一版研判规则行不行?”“不好意思,只能等一会儿再采访了。”采访卞叶的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她那热火朝天工作的劲头让人不忍打扰。

“你看,通过劳动债权涉案总金额和平均金额的计算、受案日期和破产申请时间比对、起诉时间的集中性分析等,就可以初步判断出这些案件是否存在异常。”卞叶指着电脑屏幕向同事介绍。

案件受理日期轨迹、涉案金额分析、缺席判决情况占比饼状图……在苏州检察数字监督平台的破产领域虚假劳资债权监督模型中,数据、表征、态势、预警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款由卞叶全程参与设计开发的模型,在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斩获一等奖。屏幕上的画面,正是卞叶基于丰富的数据分析经验,原创设计的“全息画像”功能。

可复制的模型才有“生命力”。为保证模型研判规则的有效性,在业务部门提交模型创意的基础上,卞叶以江苏省近5年的劳动类虚假诉讼民事监督案件为样本进行分析,“尽量找出具有普适性的特征,最大化支撑模型”。经过反复调整和测试,她总结出劳动债权金额异常、涉诉案件数量异常等五大异常,助力模型转化落地并发挥更大作用。“除了从个案剖析特征的建模思路之外,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从类案出发分析提炼研判规则。”

建模是一项“从0到1”的工作,“五加二”“白加黑”是家常便饭,个中辛苦自不待言,卞叶却总是对模型保持敏锐的嗅觉和极高的热情。受某刑事案件启发,卞叶组织研发了公积金信用类贷款诈骗监督模型。技术手段取得突破后,她又回顾筛查历史模型和设想,让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涉刑监督等模型“重获新生”。除了研发信息网络传播权被动侵权监督等模型,2021年以来,卞叶统筹两级检察院监督模型建设,推动38个模型落地,推送线索成案500余件,助力数字监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既是热爱的事业,也是成长的阶梯

“数据凝聚而成的态势能够洞察个案难以发现的规律和异常,帮我们找到一些社会治理的源头性问题,这就是数据的魅力,是不是很有意思?”当卞叶眉飞色舞地谈论起工作时,眼睛亮亮的,生动诠释了把兴趣当成事业的幸福。

2021年底,苏州市检察机关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专班,将数字检察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卞叶作为专班的核心成员,自此扎进了学习钻研的海洋。“刚开始也是两眼一抹黑,没有一个成形的概念,也没有具体的实施路径。那时候疯狂搜罗全国各地关于数字检察的报道、案例和经验材料,但凡沾点边的都会拿来研究一番。”卞叶告诉记者。

数字检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真正将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机制运用到实践中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思维的转变。

作为数字检察的闯荡者,卞叶深谙这一道理。“从数据到大数据,虽然都是运用数据,却是全新的领域。”她深入研究数字检察前沿理论,结合苏州发展实际,构思撰写了《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工作三年规划》,为推动数字检察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她参与建成苏州检察数字监督平台,主导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数据、模型和分析中心。2022年,卞叶深度参与的大数据赋能检察监督工作模式获评江苏智慧法治创新年度案例;她也因此获评江苏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先进个人。

数字管理是数字检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卞叶对这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歇。她主创“苏查查”数智监管系统,创新提出“数据监管+业务监管”的双轨监管体系,助推数据监管规范高效开展。该系统于今年4月在江苏省推广,并在全国多地应用,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智慧案管”优秀软件。

曾经,卞叶是最高检案管集中工作的常客,法治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种子选手”,业内同行口中的“机器人”。数字检察建设之于卞叶,既是热爱的事业,也是成长的阶梯。她在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的同时,自身的眼界格局、综合管理、业务素能等都在飞速跃升。这也是新形势下检察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

用实打实的“操作指南”将数据思维和底层逻辑厘清讲透

从业务语言到数据语言再到技术语言,卞叶既是业务和技术之间的桥梁,也是推动模型建设的“教练”。

“问题有危害,检察要履职,传统有困难,建模有必要;数据可获取,特征可识别,分析有逻辑,技术能实现;监督有成效,治理有意义,情况很普遍,推广有价值”。建模对于检察机关来说是新鲜事物,哪些领域适合建模?办案经验如何转化成模型?对于这些问题,建模“小白们”往往抓不到头绪。卞叶原创的这套口诀,成为他们的“入行秘笈”。

“如何让办案人员精准掌握和运用数据”是卞叶一直思考的问题。为尽快打破“技术壁垒”,形成“人人懂建模,人人会建模”的氛围,她研究梳理出“数据筛选、数据关联、数据聚类、数据画像、数据穿透、数据比对”等六种数据挖掘法,用实打实的“操作指南”将数据思维和底层逻辑厘清讲透。

在一张大表格上,她详细记录了每个模型研发的日程安排和完成进度。“晚上10点多,她还给我发修改意见”“单位网络系统出现故障,大半夜她还跑过来拿设计文档”……虽然是“教练”,但对于“学生们”的作业她总有操不完的心。

对于非法转卖营业执照行政检察类案监督模型,卞叶认为不能止步于查找失管营业执照这一步,要探究买卖营业执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此,她推动昆山市检察院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人民银行等签订联动协议,跟进“对公账户”的后续管控和注销;对于小微型客车租赁安全隐患整治监督模型,卞叶建议模型团队调查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管真空地带,跟进共享汽车的报废年限,深入查找问题危害……除了关注模型的建构,卞叶还在深度剖析后放大模型的辐射作用,促推在源头加强数据功能、后续推动溯源治理等。

检察工作要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出类拔萃的高峰,也要有绵延不断的高原。全局、全员、开放、科学的人才建设理念,在苏州检察数字和业务双向赋能驱动中逐渐深化。在卞叶的指导下,苏州市检察机关先后组建了十余个模型团队,培育出一批“会办案、懂数据、善应用”的检察官。在江苏省检察机关2023年数字检察模型竞赛中,苏州代表队收获八个一等奖,获奖数量和一等奖数量均居江苏省第一。

采访虽然结束了,卞叶的一段话却让人回味许久:“在数字化大浪潮中,我们也许只是一朵小浪花,但我们一路追随着,从小溪小河汇入大海,看着它不断奔涌向前,就觉得很幸福。”

  编辑:许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