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负责人近日明确表示,网上绝大部分标注的“协和指定商品”,都不是协和生产的,该现象引发众多网友讨论。近年来,部分医院“傍名牌”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扩展,手段五花八门,“立体忽悠”百姓,让人真假难辨。知情人士表示,想“傍”一个知名医院,从“山寨”医院名称开始,后面往往还跟着“假”APP、“假”合作、“假”专家、“假”商品……
——“假APP”。2017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官方微博上发布的一则“假冒协和APP”的声明引起广泛关注。该院在声明中指出,医院发现假冒协和皮肤科的APP“协和皮肤病专科”,已有患者受骗。医院声明,协和医院与名为“协和皮肤病专科”的APP无任何关系,请患者不要上当受骗;挂号请认准协和唯一官方APP“北京协和医院”。
医疗APP方兴未艾,这已经不是知名医院第一次遇到类似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情况下,APP领域可能会成为遭抢注的重灾区。山寨者多借用盗用正版APP的图标和名称,让山寨版和正版看上去难辨真伪,误导用户下载。
——“假合作”。今年以来,一家名为“北京远程视界眼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涉诉数十起,因为“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导致与其合作的众多医院被追债。而吸引不少医院与其合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显赫背景”——在北京远程视界集团官网上,重点合作对象中,就标注着北京协和医院等“大腕”。而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和该企业无任何合作。
——“假专家”。记者发现,在一些网站的健康频道上,《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中老年人必须坚守8大防线,百万人已收藏!》至今仍可搜索。但记者向北京协和医院核实:文中给公众传授养生秘诀的“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沈翠丽教授”到底是谁?北京协和医院回应:该院既没有姓沈的副院长,也没有叫沈翠丽的教授。
——“假出诊”。有些医院在出诊医生上做文章,称知名医院的退休医生在该院坐诊,或称某教授是他们的远程会诊专家,还说知名医院的专家去该院坐诊。例如,河南某地级市的医院就曾公开宣称,该院请到北京协和医院一名专家去该院坐诊。专家是真有,但该专家当时根本不在河南,而是在北京给患者看病。
——“假产品”。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在一家公司的宣传页上,北京市协和医院药剂科教授张继春教授成了一款“协和降糖神药——百姓降糖胶囊”的推荐人。然而,张继春压根不知道此事。她检索发现,这个2012年就被相关部门通报既没产品批准文号、又没有广告批准文号的“百姓降糖胶囊”,五年后带上“协和降糖神药”的帽子又卷土重来了。
不仅如此,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网上很多标注的“协和指定商品”,都不是协和生产的。“例如,北京协和生产的硅霜是‘网红产品’,但不知道的是协和真正生产的护手霜不叫协和硅霜,叫‘精心硅霜’,原因是‘协和’商标早被其他公司抢注了。”北京协和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雁斌说。
一边是注册保护、监督惩处存在诸多空当,另一边是“傍名牌”现象借着一些互联网平台不断蔓延。
近日,有不少在上海求医的患者在网上反映,自己通过百度搜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却进了在搜索结果中排名前列的“复大医院”。一位患者在“复大医院”花万元动的手术,后来发现,三甲医院花200元配药即可治愈。
对此,百度向媒体公开回应称,上海复大医院的名称与上海复旦大学相关附属医院的简称存在一定的语义相似性,误导了患者的选择,对这次事件深表歉意。
在微信平台上,大量“傍名牌”的虚假医疗信息也广泛流传。例如,一篇题为《血管外科专家推荐:一个方子将血管壁清理干干净净!千金难求》的文章在多个公号转载,多者阅读数万次,而记者向北京协和医院核实,文中专家刘昌伟是医院的一位外科教授,并非中医,“根本不可能推荐这样的中药方”。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明明知道这是假的,但这样的假文章至今还挂在平台上。
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要把紧登记注册口子,不应再放任这种“傍名牌”现象蔓延,对于现在已经存在的医院,其识别名与全国三甲医院相同的,建议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八条中“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已经核准登记的不适宜的医疗机构名称”规定,借助医疗机构常规年检的机会,要求相关医疗机构更改名称。
“希望有关部门把真正的‘协和’‘同济’还给协和、同济,实际是把就医的公平机会还给全国广大患者。”北京协和医院党办主任段文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