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
“十几年前,我所在的铁公泡子村因生态环境恶化,村民们几乎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近些年,我们通过植树造林改变环境,树更多、山更绿、水更清了。村民们在林业、牧业、旅游业上下功夫,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口绿色生态饭,我们吃定了。”
春夏之交,素有“北京后花园”之称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到处郁郁葱葱,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此时,全国人大代表、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琴正忙得不可开交,她在与工作人员对接适宜种植的树种、协调旅游开发事宜……
李国琴告诉记者,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铁公泡子村周边过去都是连片的沙窝子,大风一过,黄沙漫天。“生态恶化的苦我们吃够了,必须通过努力,去尝尝绿色生态的甜!”2014年,时任村妇联主任的李国琴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从“半边天”的代表成为村民们的“领头雁”,她调整着工作思路,将目光投向生态治理。之后,她带领村民坚持不懈保护生态,探索发展生态产业,铁公泡子这座小村庄彻底改变了模样。如今,全村林地面积已达9.7万亩,占全村总面积近50%,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90%以上,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
“沙中找绿”变成“绿中寻沙”
铁公泡子村人均10亩土地,过去村民主要种莜麦,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吃够了环境恶劣的苦,李国琴早就想着要通过努力改变村民们“大风一过黄沙漫天,穷山恶水靠天吃饭”的状况。
2011年,国家在铁公泡子村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项目。项目开始时,由于村民对政策不了解,担心有风险,都不愿在自己的耕地上种植。当时还是村妇联主任的李国琴首先在自家承包的500亩草场上种上樟子松。为了项目顺利实施,她走家入户为村民耐心细致讲政策、谈将来,李国琴设身处地的讲解让村民们体会到了国家政策的实惠,纷纷申请退耕还林,有的种植大户一次就种植千亩樟子松林地。在她的宣传引导下,全村70%的村民均种植了樟子松,先后造林近10万亩,曾经的“沙中找绿”变成了“绿中寻沙”。
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美化生态环境,还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多伦县紧邻全国闻名的赛罕坝,铁公泡子村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不仅有草原、山丘、森林,还有由金莲花和赤芍形成的彩色风景线,再加上辽代贵妃墓的历史底蕴和姑娘湖、撅尾巴河等自然资源,若是打造旅游业,一定能够事半功倍。”李国琴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2016年,她申请兴建集体采摘果园50亩,引领全村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先后引进4家规模化旅游公司入驻。如今村里已先后建成牧民之家、土力根河旅游度假村等规模化旅游景点,村民们也开起了农家乐、采摘园。
村里的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李国琴的探索并没有止步。2019年,她了解到红松所生产的松子在食、药、工业上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结合本村樟子松销售数量少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樟子松的经济价值,她联系县林业部门争取到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为了更好地推广项目,李国琴先在自家林地实验嫁接2万株,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直接带动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铁公泡子村由原来快被风沙吞噬的村庄变成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漫山遍野的绿色成为村民们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李国琴十分自豪:“我们终于端起了生态碗、吃起了生态饭、享上了生态福!”
从一盘散沙到拧成一股绳
刚开始担任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时,李国琴深感支部战斗力不强,村子发展没有出路,必须从意识、责任、能力方面入手,全面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李国琴始终把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摆在首位。“村子是大家的,每个人就想着为自己打算,村委会就是一盘散沙,我们村干部首先要有精气神儿,全体党员更要事事做表率,没有比别人出色的地方,就不配担任这个职务。”在上任后的第一次村两委班子会上,李国琴的话语掷地有声。
会后,李国琴与村干部共同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拟定规章制度;与村支委一同遍访老党员,按时召开“三会一课”;每年年初都要求党员承诺为民办几件实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
几年时间里,铁公泡子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带领群众建成通村水泥路,成立村集体果园和种养殖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实施产业项目。村支部逐渐“活”了起来,党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村子的发展贡献力量。
“当好村党支部书记,就要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村民当亲人,村民才能信任咱。”这是李国琴最常对身边人说的话。几年来,她和党员干部用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逐渐取得了村民们的信任,村民们都说:“遇到为难的事儿,或是邻里有纠纷,去找李书记,找村委会,办事就有了主心骨!”
从“不会当代表”到“群众的知心人”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后,李国琴从最初“不会当代表”,到如今成为“群众满意的好代表”,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时刻牢记人大代表职责,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全心全意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从我做起,发挥好代表作用,不但要为村里发展谋出路,更要为多伦县发展献计献策,不辜负选民的信任”。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农活又多,但对于履行代表职务,李国琴没有任何懈怠。她坚持定期给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她说,“人大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说话的,开会如果不说话不发言,人家让你来干吗?”平日无论工作多忙,只要能抽出时间她都要到田间地头走走、去百姓家里转转,倾听百姓意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020年,李国琴参加草原生态建设方面的调研,结合乡村振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两条建议:建议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发放方式和发放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统筹考虑草场面积和人口因素进行发放,既兼顾公平,也有效减少超载过牧,适度提高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和禁牧补助标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回忆起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场景,李国琴依然沉浸在幸福之中:“能和总书记面对面商议国是,近距离交流,心里十分温暖。我向总书记报告了党的好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还汇报了自己对乡村振兴的一些想法。”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琴的“角色”越来越多,她与检察工作也结下不解之缘。她曾走进多伦县检察院向干警们宣讲两会精神,也曾应最高检之邀,对重庆市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和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行调研,她还多次走进内蒙古三级检察院,为检察工作出谋划策。2020年7月,多伦县检察院在铁公泡子村设立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公益守护人驿站,李国琴受聘担任公益司法保护联络员。“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守护这片蓝这片绿,我能在其中尽一份薄力,义不容辞。”李国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