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寻访·一枚检察徽章
2021-06-08 10:01:00  来源:检察日报

  李砚明

  这是一枚徽章。这枚1950年代中期榆次县检察院的徽章最近露面。徽章的主人是王明宪。

  王明宪,1922年生,1940年在左权参加工作,1955年7月至1961年7月,任榆次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二科科长。1980年任榆次市公安局交通科科长。2000年去世。近日,笔者整理榆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检法史料,在榆次区政府宿舍见到王明宪92岁的老伴儿李鲜鱼老人。老人给笔者讲述了王明宪佩戴这枚徽章背后的故事。

  李鲜鱼老人说:我们1945年结的婚。1947年老王到了榆次。1954年春天,我父亲牵着毛驴,我骑着,走了三天到了榆次。在离城十来里的源涡村,正好碰上老王一根棍子挑着铺盖卷下乡。他领着,到了城里东大街西头的“县衙”,公检法都在里边,检察院在法院后边的几个小院里。我们没地方住,只好这个亲戚家住几天,那个亲戚家住几天。看守所所长、老红军谢金彪知道了,让住在了他家。他家人口多,住在东大街28号。一个小院子,腾出一间房,我们才安顿下来,住了两三年。一年10元的房租,给他他不要。那哪行?住下来了,我没工作,就到街道上缝纫、打竹帘、纳鞋底子,一个月10块钱的工资。

  停歇了一会儿,老人接着说。那时,老王行政23级,每月20多块钱,生活紧紧的。一大家人,4个孩子,还有老人。就想有一台自己的缝纫机。硬攒。攒了两年,攒了200块钱。托在抽头巷百货公司的张经理,我说想买台缝纫机。人家还说,你哪有钱。我说攒下的。然后,204元买了一台“前进”牌缝纫机。“大跃进”的时候,流行“人人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街道上动员,你是党员,应带头。我的是大机子。好,把自己的缝纫机搬过去,成立了街道缝纫组。

  缝纫组师傅叫李三牛,服装厂的,技术好,教我们做衣服。学了三年,第一次做衣服,灯芯绒衣料。本来是在衣襟的左边挖一个洞做个口袋,却挖在了右边。害怕了。叫师傅师傅,怎么办呀。师傅一看说,不怕,再在左边挖一个就行了。一个口袋,做成了两个……

  说到这,老人也不禁笑了起来,那时艰苦而愉快的生活,让老人现出幸福的笑容,“干了三年,缝纫组有了积累,才又搬回来”。

  老人深情地抚摸着徽章说,那时生活艰苦,可人们快快乐乐的,老王每天上班都戴着它。有了这个徽章,人也一下显得神气多了。

  这枚“山西省榆次县人民检察院”徽章,直径3厘米,上半圆“山西省榆次县”,下边一行“人民检察院”,中间红色五角,背后无字。白底,淡黄色繁体宋体字,非常庄重大方,几十年过去了,被老人珍藏得基本完好无损。

  据《晋中市志》和《山西省检察官名录·晋中分册(1950-2003)》(附录一,“晋中市人民检察机关历史沿革·晋中市人民检察院”)记载,1950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下辖寿阳、榆次、太谷、祁县、灵石、交城、文水、汾阳、孝义、清源、徐沟等县。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晋中分院于是时组建,当时称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检察署。1954年12月,更名为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榆次分院。

  我还找到一张“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榆次分院各县市检察长会议摄影1956年1月25日”的照片(中排右二为榆次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福海),上边共33人,至少有19人戴有这样的一枚徽章。故笔者认为,这枚“山西省榆次县人民检察院”徽章不是榆次县检察院制作,而应该至少是分院一级,或是更高一级检察院统一制作的。

  这枚徽章实在是一件记载着新中国人民检察事业初步发展、检察人为了检察事业艰苦奋斗的难得的实物资料,值得好好珍藏。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检察院)

  编辑:许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