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富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新媒体时代检察机关舆情应对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培养网络新媒体意识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传播方式的深度变革,给检察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任务与挑战。近年来,高检院高度重视加强检察机关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举办相关教育培训活动等,不断强化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网络新媒体意识,大力提升新媒体时代检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水平。一是树立并实践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意识。大胆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加大对新媒体培育和建设力度,拓展并强化主流舆论的传播效果,提高巧用和驾驭新媒体的技巧,通过优化议程设置、强化沟通互动、深化服务内涵,将新媒体打造成为“检情下达”和“民情上传”的便捷通道。二是树立并实践透明度决定公信度的意识。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渠道,善于运用群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和讲检察故事的方法,主动设计、谋划和宣传检察工作成果,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水平,及时全面公开检务信息,增强网络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更加阳光的心态,善于运用新媒体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需求、吸纳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赢得群众支持,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赢得公众信任尊重。三是树立并实践首发权决定主导权的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条件下舆论生成规律、舆论引导规律和检察工作规律,抢占信息首发制高点,及时填补公众“信息真空”,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真诚说话,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抢占舆论制高点。
二、关于加强涉检舆情应对处置问题
当前,涉检网络舆情易发多发,一些重大敏感涉检负面舆情如果应对处置不力,会严重损害检察形象和司法公信力。您在提案中围绕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涉检舆情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和落实。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新媒体时代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水平。一是充分发挥检察业务部门舆情应对引导作用。强化检察业务部门参与和协同开展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责任,推动检察新闻宣传部门与检察业务部门形成舆论应对引导合力,实现业务工作与舆情引导工作同时部署、网上舆情应对引导与网下实体问题解决同步进行、改进检察工作与修复被损形象同步落实,进一步提升涉检舆情应对引导实效。二是搭建有效的网上舆论应对引导平台。加快检察机关官方微博、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建设,拓展新媒体舆论引导通道。目前全国所有省级检察院均已开通了官方微博,高检院将进一步加大督促指导力度,推动所有省级院及时开通官方微信;推动尚未开通官方微博的分州市院和东中部地区基层于今年10月底前开通;鼓励有条件的分州市院和基层院开通官方微信、新闻客户端。加强检察新媒体管理和应用,探索拓展检察新媒体在案件信息公开和诉讼咨询服务方面的功能,着力打造一批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检察机关“两微一端”品牌,增强检察机关在网络社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公信力。三是把握好舆情应对引导的“时、度、效”。根据发帖人动机诉求、网络关注重点、网络炒作热点、舆情发展走势、事实真相核查等情况,精心策划推出检察议题,有效调节媒介兴奋点,努力实现检察议题、媒体议题和公众议题的有机统一;多借助立场中立的第三方发声,增强回应客观性、说服力和可信度;注重发挥政法机关微博大号作用,统筹调动检察机关网评员发帖、跟帖、顶帖,加大正面信息输送,及时有力平衡舆论,合力引导舆论上扬。四是全力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和依法处置工作。坚持管控有害信息与营造和谐网络环境同步推进,积极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对网络传播的涉检不实、不良信息,及时向有关网站举报删除,或协调互联网信息管控部门进行删除、屏蔽。针对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网络违法行为呈现的新动态新特点,积极建议修改完善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健全打击网络犯罪法律体系,彰显法律权威,净化网络环境。五是针对重点岗位人员和关键工作环节制定相关防范措施。加强日常监管和舆情警示教育,将负面舆情典型案例作为各项教育活动的必备内容,经常警示、提醒检察人员特别是相关重点岗位人员增强舆情风险防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负面舆情发生频率。强化检察人员媒介素养专题培训培养,组织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编写检察机关舆论引导与舆情导控系列教材,推动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进教材、进课堂,成为检察人员培训的必修课和常设课。持续开展舆情应对处置实战演练活动,促进提升专门队伍的实战能力。六是进一步加大相关机制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严格执行舆情监测报告、研判预警和处置制度,严格落实舆情督办和查核反馈制度,对查实情况视情以适当方式反馈给举报人,对查否情况通过网络等方式作出澄清性回复。加强涉检舆情事件案例库和数据库建设,完善核心网评员网评口径库,探索建立完善检察机关舆论引导人才库,培养造就检察机关舆情分析、危机管理等专家型人才,充分发挥专家型人才在涉检重大舆情处置中的作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
2015年8月4日